cbam碳關稅對適用范圍產品申報需注意流程范圍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CBAM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,尤其針對其覆蓋的“申報范圍行業”,企業若未能提前掌握認證要點、規避合規風險,不僅可能面臨高額碳稅處罰,還可能失去歐盟等核心市場的準入資格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CBAM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,尤其針對其覆蓋的“申報范圍行業”,企業若未能提前掌握認證要點、規避合規風險,不僅可能面臨高額碳稅處罰,還可能失去歐盟等核心市場的準入資格。
    CBAM的適用范圍并非覆蓋所有行業,其認證的前提是企業需精準判斷自身是否屬于“申報范圍行業”。根據歐盟2023年發布的《CBAM實施條例》,當前納入認證的行業聚焦于“碳密集型且易產生碳泄漏”的領域,具體包括六大核心行業及對應的產品類別,企業需首先完成“行業歸屬校驗”,避免因界定模糊導致“過度合規”或“合規缺失”。
    CBAM要求申報的碳足跡需遵循“從搖籃到大門”(Cradle-to-Gate)的邊界,即覆蓋“原材料開采→生產加工→產品出廠”的全流程,具體包括:
    直接排放(Scope1):生產過程中燃料燃燒(如鋼鐵廠高爐煤氣燃燒)、化學反應(如水泥碳酸鹽分解)產生的碳排放;
    外購能源間接排放(Scope2):外購電力、熱力用于生產時,對應的上游發電/供熱環節碳排放;
    特定間接排放(Scope3):部分行業需額外核算“原材料上游環節”排放,例如鋼鐵行業的鐵礦石開采、運輸碳排放,鋁行業的氧化鋁生產碳排放(歐盟計劃2027年起將Scope3全面納入核算)。
    企業需避免“邊界縮水”,例如水泥企業若僅核算熟料煅燒環節的直接排放,忽略外購電力的Scope2排放,將被認定為“數據造假”,面臨歐盟海關的處罰.
    CBAM碳關稅認證的落地,標志著國際貿易正式進入“碳成本內部化”時代。對于其覆蓋的申報范圍行業而言,認證并非單純的“合規負擔”,而是企業優化生產結構、提升國際競爭力的“倒逼契機”。企業需以“精準核算為基礎、合規申報為核心、主動減排為目標”,構建全流程的CBAM應對體系,在規避風險的同時,將“碳合規”轉化為“市場競爭力”,最終實現“綠色轉型與貿易增長”的雙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