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bti科學碳目標對飛機航空燃料設定碳減排目標范圍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科學碳目標倡議(SBTi)由CDP、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(UNGC)、世界資源研究所(WRI)和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聯合發起,旨在協助企業根據最新氣候科學制定可被驗證的減碳目標,使其符合將全球變暖控制在災難性水平以下并最遲在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的要求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在全球“雙碳”浪潮下,航空業作為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的關鍵主體,其減排進程直接關乎全球氣候治理目標的實現。而航空燃料作為航空碳排放的核心來源(占航空業總排放量的90%以上),其可持續碳減排目標的科學設定,成為破解航空業“高排放、難減排”困局的核心抓手。
    可持續航空燃料(SAF)兼具環境保護、能源轉型、優化產業布局三重價值屬性,是國際上航空環境治理的重點領域。我國SAF產業起步偏晚、自主技術欠缺、商業模式不成熟,正處于工業示范向商業化應用轉變的關鍵期,深入探討SAF產業自主可控發展對解決民航業綠色發展“瓶頸”意義重大。
    航空業的碳排放具有“高增長、難替代”的顯著特征。隨著全球航空出行需求的持續攀升,若缺乏有效的減排干預,預計到2050年,航空業碳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比重將從當前的2%—3%升至20%以上,成為阻礙全球實現“溫控1.5℃”目標的關鍵領域。而航空燃料的特殊性——依賴化石能源、替代技術(如可持續航空燃料SAF、電動化、氫燃料)尚處于商業化初期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復雜——進一步加劇了減排目標設定的難度。
    SBTi為航空燃料設定的碳減排目標范圍,不僅是一套量化的“減排指標”,更是一張引領行業轉型的“戰略路線圖”。其通過多維度的科學界定,既為航空燃料企業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,也為投資者、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判斷減排成效的“基準線”。在全球氣候治理日益緊迫的背景下,只有以科學目標為錨點,推動航空燃料從“化石依賴”向“多元替代”“零碳轉型”邁進,才能真正破解航空業的減排困局,為全球實現“溫控1.5℃”目標貢獻關鍵力量。未來,隨著技術突破、政策協同與市場成熟,SBTi設定的目標將逐步從“雄心”變為“現實”,推動航空燃料迎來一場深刻的“脫碳革命”。
    SBTi為航空燃料設定了科學的目標范圍,但在落地過程中仍面臨三大核心挑戰:一是技術瓶頸,SAF等替代燃料的生產成本仍為化石燃料的2—5倍,規模化生產技術(如纖維素乙醇、綠氫制氨)尚未成熟;二是核算難題,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涉及多個環節,不同國家與企業的核算標準不統一,數據追溯難度大;三是政策協同不足,部分國家缺乏針對航空燃料減排的補貼、碳定價等激勵政策,企業減排動力不足。